葬前礼仪:成奠仪式共11步

原阳县的葬丧风俗,办丧事有很多繁琐事宜,在葬丧仪式前期准备期间。丧家会购买寿衣、白布、纸钱、香烛、订购棺材,联系民间纸货花圈艺人制作一批纸货以及花圈数个,联系吹奏乐班和盘古队伍。原阳县成奠仪式如下,较为复杂。

成奠

“成奠”即原阳县葬前礼仪的统称。“成奠”的全部程序在死者临终前几小时就已经开始,这个部分是没有音乐存在的,主要程序包括:送终、烧落气纸、净身、穿寿衣、盖脸、设灵堂、入殓、点引路灯、报丧、裁孝衣、订做纸活等。这些所有程序均由亡者儿孙亲戚完成。

送终:在老人即将离世前,儿孙守护着老人,在身旁照料,以直到老人离世。自古以来,人们十分重视临死送终,人的生前多苦多难,去世后是终究的解脱。在最后的时刻,没有后人的送别,就等于一生毫无所获,将是多么地凄凉与遗憾,生前的纷纷种种,将在子孙的送别一刻化为慰藉。老人在临终前,向儿孙们交代完后事,安详离世,儿女们跪在床前痛哭,全家举哀。

烧落气纸:又称“烧倒头纸”。老人离世后,儿孙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质地很粗糙的黄色草纸。

净身:又称“浴尸”、“沐浴”。亡者刚刚去世,亡者女儿要对亡者进行擦洗,使老人回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时候能够干净得体。老人离世后,老人女儿给老人用热水擦脸,擦手脚,以及象征性的用毛巾在老人背后、前胸擦拭三下。

穿寿衣:寿衣是指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其寓意为健康长寿。以前原阳县对于离世之人穿寿衣的件数有着严格的规定,离世的男性的寿衣必须穿九件,离世的女性的寿衣必须穿十一件。现在,对于穿寿衣已无固定件数的要求,只还是得穿单数。如果离世者为男性的话,其穿寿衣工作由离世者的儿女来完成;如果离世者为女性的话,则不得由男性参与,其穿寿衣工作由离世者的女儿和儿媳来完成。无论亡故季节是冬还是夏,寿衣的布料必须要以绢棉为主,不能以绸缎为材料。

盖脸:又称“蒙脸”,亡者寿衣穿戴好之后,在其脸上盖上一层草纸或者帛布。在我国,从古至今,亡人离世,都有盖脸这个习俗,目的在于“遮阳气”,以便于逝者安息,故而盖脸。

设灵堂:原阳县丧葬仪式中的灵堂有两种,分为内灵堂、外灵堂,此处设灵堂是指内灵堂。外灵堂也叫外灵棚,下葬前一天在室外空旷地方搭建,以举行葬前第二部分仪式。灵堂设在一般在死者生前生活的房间或者客厅,用来放置棺材、引路灯、丧盆,以及少量贡品。

入殓:又叫“入木”、“入棺”,即把亡者放入棺木。民间认为死人是一种遭殃,在入殓前,丧家都会请算命先生交代葬礼中的忌讳事项,还要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去世时期时辰,推算出来与死者犯冲的生肖。在入殓的时候对于忌讳事项均要回避,和死者犯冲生肖的任何人等也必须回避,否则不但对死者不好,对丧家以及生者都不利。

点引路灯:引路灯又被称作“引魂灯”、“倒头灯”。引路灯一般由一碟油加一根棉质灯芯做成,入殓后,随将引路灯点燃,后将“烧纸盆”放置棺材前方,以供前来吊唁的亲友磕头烧纸用。古时候的人都普遍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将去往“阴曹地府”,而去往“阴曹地府”的路一片漆黑,点燃引路灯以便亡灵能够清路。引路灯从点燃起需要一直燃烧发光,直至下葬,否则认为对亡者以及丧家生者都不利。

报丧:亡者离世后,并不急于下葬,通常都是过一段时间才会下葬,待其他事宜都准备就绪后,丧家就会安排专人报丧。把家中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丧家的远方亲友,即便是现在手机网络通讯业十分发达的时代里,即使已经知道老人离世的消息,也要按照惯例上门报丧。报丧不仅仅只是丧葬仪式中的一项仪式,更多的则是亲戚家人一起分担亲人离世之痛。

裁孝衣:孝衣又被称为“孝服”、“丧服”、“素衣”。居丧时孝子要披麻戴孝,

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孝子即长辈去世后,守孝的晚辈。汉人丧服极其隆重。男性的孝衣和女性的孝衣在孝帽上面有所区别:男性穿着孝衣是头顶要戴孝帽,女性穿着穿孝衣则是头顶搭头布。但无论男女,穿着孝衣时,里面不能穿着红颜色衣衣服和裤子,鞋子亦不能穿红色。

订做纸活:纸活又称“扎纸”、“纸人纸马”等。仅限用于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包括桌楼、金童玉女、一对狮子、金山银宫、仙鹤、摇钱树、桥车、宅院、花轿、纸马等等,在下葬封土的时候焚烧。亡者儿子要去请制做纸活的民间艺人制做纸活。纸活大多都是生活用品以及钱财,古时候人都普遍迷信,认为人去世后,亡灵会到达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定做纸活、焚烧纸活就是为了让亡灵在另外那个世界生活的好一点。

至此,原阳县葬前仪式“成奠”结束。

从“出殡”到“下葬”,丧事有哪些主要流程?

现行一般习俗所谓出殡,亦称出丧、出葬或送殡、送葬、送丧等,是指将棺柩或灵柩从停柩停灵的地方移送至安葬或安放的地方的丧事礼仪。《仪礼》里面叫“执披”,即用丧服布带(功布,即丧服小功之布)挎在肩膀上拉灵车。《朱子家礼》里面出殡称“发引”,也是用功布拉引灵车的意思。

笼统地讲,丧事活动分为两大事项,一是将逝者在家里停殡,二是将逝者在墓地下葬。殡是停放逝者,葬是埋葬逝者,通常意义上将丧事活动归结为殡葬,是很准确的。咽气停尸是殡的开始,洗沐入殓是殡的准备,各种吊拜奠祭是殡的礼仪内容。出殡是葬的开始,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流程礼仪和习俗要求。就北方汉民族较为流行的操作来说,出殡到下葬之间的丧事事项如下:

(一)择日择时

择日即择殡日,也就是选择确定出殡的日期。择时即择时辰,也就是选择确定出殡的时点。《礼仪》的择日是先占卜,然后由主家确定;现时生活中,择日一般是先请阴阳先生看黄历,然后由主家确定。历史上,夏代是早晨出殡,商代是中午出殡,周代是傍晚出殡。现时生活中,一般是早晨出殡或中午出殡,即通常所谓上午殡或下午殡。傍晚出殡的相对较为少见。

其实择日择时在开吊前一般就已经确定,出殡日主要是怎样更好地执行计划安排。

(二)堂祭

起柩走棺前应当举行堂祭。这是在灵堂举行的最后一次祭奠活动,所以,一般习俗要求必须实施。因为走棺后,灵堂也就没有逝者,灵堂的丧事意义就不存在了。

此次堂祭是整个丧事活动期间规模最大的丧礼仪式活动,所有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都必须参加。

(三)摔盆

《仪礼》和《朱子家礼》里面都没有摔盆,但古典名著《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有摔盆的情节描写。可见摔盆产生于宋元之后。

习俗认为,丧盆(一般叫牢盆)承载着停殡期间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烧供的烟飨,摔碎后敬献给逝者。摔丧盆一般习俗由丧主实施。

(四)路奠

《仪礼–既夕礼》讲出殡:“至于邦门,公使宰夫赠玄纁束。”意思是出殡到城门,国君派人赠束帛。之后是吊丧祭奠,这应该是路奠的起源和出处。《朱子家礼》也有路奠:“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驻柩而奠。”幄是帷幄、帐幕的意思,也就是搭个帐篷,放个桌子,摆上祭品祭物,在送殡途中祭奠逝者。《红楼梦》用一回的篇幅写秦可卿路奠。所以,路奠是一般礼俗,既有古法来源,又有传承脉络和依据。

现时生活中,一般城乡丧事活动都有路奠。

(五)祀土

祀土即祭祀后土之神。农耕文化形态下,土是人们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动土为不敬,所以要祭祀。因为丧事要破土,所以应当祭祀土神。祭土一般在下葬前实施,也有在做穴破土是操作的。

有的地方叫祭山,可能是传承过程中的演变。

(六)活祭

《仪礼》和《朱子家礼》中都没有活祭,所以,活祭应该是民间形成的丧俗。

活祭可能是从殉葬演绎而来。上古时期,有活人陪葬的要求,到春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不仁”,所以改为“藏明器”,即涉及衣食住用等的器具用品,《仪礼》和《朱子家礼》中有具体的列举和解释。宋元之后,明器逐步被纸器纸扎取代。现时城乡丧事活动,使用明器的很少,但不知何故,活祭之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流行的操作是用一只公鸡,将鸡冠往棺柩上擦出血来,即算活祭完成。

(七)引棺

所谓引棺,即丧主下到墓穴中,导引棺柩入墓穴。丧主引棺时,应当加一些说辞,如“爸妈!慢一点!当心点!”“到家了”等。

引棺也是民间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八)回灵

所谓回灵,即孝子孝孙捧着灵位与其他送丧人员一起返回。回灵在习俗上有几项要求:一是回灵时点是等到棺柩在墓穴正位且丧主铲还第一锹土之后;二是丧主还土后,孝子孝孙要在墓地绕墓穴走三圈,有的地方要求磕头行礼;三是孝子孝孙要在墓地抓一把土用衣角兜回家;四是离开墓地不得哭泣不能回头。

回灵也是民间习俗,北方许多地区很流行。

(九)慰灵

有的地方叫安灵,《仪礼》《朱子家礼》叫“反哭”“复吊”。基本要求是,送丧人员回到主家后,应到原停柩行礼。具体操作要求,孝子孝孙回原停柩灵堂,将兜土倒到屋角,丧主将逝者灵位在堂中放正,按次序磕头行礼。

(十)烧丧

所谓烧丧,就是将与逝者相关的衣服、被褥、物品、用品等不宜再用的东西烧掉。还有,用于祭奠的纸扎、纸器、花圈、花篮、旗幡等,不带入墓地的,也应当在出殡后烧掉,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烧丧,而是送丧,即烧掉这些用于丧事的奠物作为烟飨敬献给逝去的亲人。

烧丧后,丧事活动告一段落,第三天圆坟后,丧事活动结束。

古法丧礼,下葬前后非常复杂。现行丧事习俗操作上较为简单,也比较符合生活实际。